膝滑膜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湿瘀虚论治类风湿,扶正祛邪,标本兼
TUhjnbcbe - 2021/8/20 1:54:00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病”“痹症”“历节”等范畴。

早在《*帝内经》就有关于痹症的详细论述,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发病多因禀赋不足、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客于经络肢节,留而不去,日久而化生痰湿瘀*痹阻气血经脉而成。

痰湿瘀*痹阻经脉,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重要机理。

那么,*闰月大夫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从“湿”、“瘀”、“虚”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从湿论治有中医认为,湿邪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是其首要的病理因素。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黏滞,侵袭机体,最易留滞经络关节肌肉,痹阻气血,久则湿聚成痰。无湿则无痰,无痰则少瘀,所以祛湿为治疗的第一要务。而湿邪致病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内湿和外湿。外湿主要是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衣贴身,或者汗出当风等;内湿多因嗜食肥甘厚腻,嗜酒过度或不节饮食,好食生冷之品,导致脾胃受损,脾主运化水液,脾虚水湿不化,聚水成湿,湿聚为痰,流注经络关节而发病。因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最首要的任务就是祛除湿邪。不管是寒湿痹、湿热痹,如果湿邪未去,则疾病难以向愈。而湿有外湿和内湿的不同,有在表在里,在上、中、下三焦之分,有热化、寒化之别,临床上要根据患者湿邪表现的特点,因势利导。如:偏于上焦者,宜宣肺祛湿;偏于中焦者,宜健脾燥湿;偏于下焦者,宜淡渗利湿;偏于寒者,宜温化寒湿;偏于热者,宜清热除湿。从瘀论治《类证治裁》曰:“痹久必有浊痰败血,瘀滞经络。”《医林改错》有“瘀血致痹说”,可见痹症必挟瘀。导致痹症的各种病因如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或正气虚弱等均可导致血瘀的产生。血瘀可出现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各期,初期外感风寒湿,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疾病发展,正邪交争以气滞血瘀为主要特征;病久则出现久病入络。

“血瘀”既可成为主要的发病因素,又可作为主要的病理机制而贯穿于疾病始终。

其中,瘀血含义有三:

一是多种因素导致血行不畅停滞而成瘀血,

二是离经之血,

三是郁积的病理产物,如瘀*等。

从虚论治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以虚实夹杂为主要表现的虚损性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

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失调逆乱,“两气相感”而生病,强调先由脏腑内伤、阴阳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风寒湿邪乘虚内侵而致病。

《*帝内经》言:“病久不去者,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肝。“因此就正虚而言,多以脾虚为先,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渐致营卫气血不足,久之累及肝肾,导致肝肾亏虚。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类风湿关节炎在整体上表现为肝脾肾虚、气血不足虚的一面,在局部又表现为湿痹阻的一面。因此无论清热散寒、祛湿化痰还是滋补肝肾、补益气血都应着重整体调治,标本兼顾。如忌一味温补,即使有明显的阳虚表现,即使局部关节肿痛不红不热,遇寒痛甚,也要考虑本病在阳虚内寒的同时还有阴血不足的一面,在使用乌头、附子温补的同时,宜配用如白芍、生地*等阴柔之品,即可防止乌头、附子辛散太过,又可制其温燥伤阴。总之,本病的治疗需把握好扶正与祛邪的尺度,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湿瘀虚论治类风湿,扶正祛邪,标本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