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滑膜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被误诊滑膜炎是什么原因
TUhjnbcbe - 2021/4/15 23:35:0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综合征,其特征是外周关节的非特异性、对称性炎症,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病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滑膜发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从发病一开始即为滑膜炎,其显著特点是滑膜的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后者进一步导致滑膜、软骨乃至软骨下骨组织的破坏。

类风湿性关节炎最早期的滑膜病变为滑膜水肿和纤维蛋白沉积,随之是滑膜细胞的增生和肥大。正常滑膜仅有1~2层滑膜细胞,而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增厚达3~7层。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的另一种变化是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向柱细胞的化生。

第二阶段:软骨受损骨骼破坏

持续的炎症导致滑膜不断增生,形成绒毛样突起,即血管翳。血管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血管翳可突向关节腔内或侵入到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类风湿性关节炎另一重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翳。该病早期既有血管增生,随着病变进展可形成血管翳。

血管翳是一种以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肉芽组织。血管翳和软骨交界处可见血管、单个核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侵入软骨内,形成“血管翳-软骨接合处”,局部基质金属蛋白酶增加、蛋白多糖减少或缺失及细胞因子分泌增加等。这些变化均可导致软骨的破坏,导致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上出现虫蚀样改变。随着病变的进展,血管翳可逐渐覆盖软骨,导致其变性和降解,形成“血管翳-骨接合处”引起不同程度的骨侵蚀和破坏。

第三阶段:关节脱位或强直畸形

由于软骨和软骨下骨质被破坏,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肌腱、筋膜等都会受到病变的侵犯,最后关节会出现脱位或强直等畸形。这时候,患者的疼痛可能缓解,但关节的功能却丧失,失去活动能力。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从最初的急性炎症,到增生性滑膜炎,再到关节破坏、关节僵直是一步步发展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十分关键。因类风湿发病初期就是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是典型的滑膜发炎症状,如果止步于针对滑膜炎的治疗,那势必不能阻止类冈湿的进一步发展。

医院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上加强对类风湿病发的预防措施也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急性发作。但对于30~50岁女性、在潮湿寒冷环境工作或居住、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等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出现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四肢小关节肿痛、晨僵等症状,应高度怀疑类风湿关节炎时,需要及时就医;已经确诊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若出现周身不适,常有关节痛,应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所用部分文字、数据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图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在线预约挂号、咨询病情,可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被误诊滑膜炎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