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春城晚报
大山化妆师张群
每天爬山超8公里引来清水点绿荒山
采摘下路边一颗重楼花籽,张群当宝贝一样看着它:“这一颗花籽儿,可以种几十棵重楼了,这多亩的青山,就是我的宝山啊!”
“这一滴滴的水,比玉石还珍贵,不能浪费!”看着树林中的一个蓄水罐有点漏水,张群矫健地爬上去查看。看着漏出的点滴清水,她心疼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尽快维修,不能浪费一滴。”
为实现引水,每天爬山8公里以上
出生在文献名邦古城建水的张群,大学毕业后只身前往北京,奋斗了13年后,于年回到了老家建水。
张群带着北漂时挣来的一桶金回到家,几个哥哥都满心欢喜,她的心却空落落的。因为她北漂期间,爸爸妈妈接连离开人世。
父亲离开前,给张群留了一座山和一句话:“要把这座石头山变为青山。农民的儿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来到父亲给她留的多亩的山上,还穿着时髦衣衫的张群和眼前一山叠一山的石头和荒地格格不入。怎么打破这样的格格不入?怎么把石头山变成青山?
思考许久,张群决定建苗圃、养树苗。她脑中有了诸多美好规划,但一只现实的“拦路虎”挡在了她的面前:没有水。以前都是旱涝保收,靠天要水,如果要大面积种树,必须有水。
“没有水,我去找、去引。”引水上山是一件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事,家人都劝她放弃。但倔强的张群坚信,只要付出肯定会有收获。
张群苦苦寻找了几年的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8公里外的小新寨找到了水源。勘察地形、指挥挖沟、协调水源、安装变压器、铺设水管……找到水源后她仍一刻不停地忙碌着。
为了实现引水,她平均每天要爬山8公里以上,对线路一一排查勘测。短短几天,张群鞋子走坏了两双,裤子被刺勾破几条,脚上起的水泡无以计数,还因长时间徒步得了滑膜炎而住院。
她每件事都亲力亲为。说起铺设水管,最难的要数基地外悬崖处的90度大坡了,在这一段搬运水管,连站位都没有一个,加之水压差过大,水上不来。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爬山涉险,张群最终仅用15天,就将投资万元的水引到了基地,并在基地修建了1个立方米的蓄水池,苗圃基地全部配上滴灌。“20多分钟水就到了基地。水流出来那一刻,我激动得哭了出来。”说起试通水那天,张群依然难掩激动。
去年售出余棵树苗,收入20多万元
经过多年努力,这个名为“萝卜甸樱桃沟”的地方,已是绿化树苗基地,有桂花树6万多棵、香樟30多万棵、樱花树多棵,林下还有60多亩重楼。
张群介绍,去年,她卖了余棵绿化树苗,收入20多万元。今年已被预订了棵香樟树,但这些树要断根、封尖,套袋后至少要再养半年才能出售。培育树苗,修枝很重要,如果管理不到位,就得不到它应有的价值……说起树苗,张群侃侃而谈。
她说:一棵树的价值,除了树的品种,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树形,一般是根据树形来确定这棵树可以做行道树还是公园树,用途不同价格也不同。一棵长势好的樱花树,培育近两年,可卖到0元左右。
如今自己致富了,张群有了新目标:在乡村振兴中,将继续坚守这座大山,坚持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增收致富。“我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我!”看着眼前的山群,张群激动地大喊道。
本报记者李荣边晓宇黄金平
通讯员范文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