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住进养老院是种什么体验?
重庆一39岁程序员告诉你“早6晚9的作息,还和老人一起追剧”是这样的体验。
39岁正属“当打之年”,为何会住进养老院呢?
古先生说,事情要从年的一天说起,当天,自己在家中不慎踩滑摔倒,双膝当时就失去了知觉。
经过检查,张先生确诊为膝关节滑膜炎,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于是,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医院的住院病房中度过,因为古先生的父母早年患癌离世,古先生又是单身,只得请护工照料自己。
年下半年,经过治疗后,古先生逐渐可以自主在平路上慢慢行走,出院回家古先生犯了难,家中无人,万一再次摔倒怎么办?
古先生的姨妈建议,可以入住好一点的养老院调养至康复。
古先生说,自己最初听到这个说法时惊呆了,内心非常抗拒,“我还算是年轻人,怎么可能去过养老生活?”
经过反复考虑后,在年年末,古先生决定入住了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暂时开启“养老生活”。
常常加班夜班,甚至一熬就是一整晚,作息完全混乱,饭点更是不存在的,啥时忙完啥时吃饭,这就是打工人的日常。
每天早上,在5分钟一个的闹钟催促下,艰难的从床上爬起来,急匆匆地赶往公司。早餐要么随便对付一口,要么干脆不吃。
到了公司,马上进入忙碌的工作状态。坐办公室的各位,一整天下来,基本上除了上厕所和吃饭,没有其他需要站起来的机会。
总之社畜啥样,古先生就啥样。
而进入养老院后,他就变成了钮祜禄·张先生。
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跟随着养老院里的老人们,规律地进行一日三餐,每天晒晒太阳,锻炼下身体,和老人们一起追剧、摆龙门阵。
“吃得好睡得好心头没压力,我比起住院那阵胖了一圈。”
古先生说,此前长达一年的住院治疗,又加上因病失去了原本的工作,自己一度内心变得很自闭,甚至以为自己住进养老院后会变得更加自闭。
但入住后,张先生很快找到了快乐源泉,养老院里的老人们性格活跃,有着很多精彩故事可以分享。
古先生和别人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性格上比较内向,但自从住进了养老院反而慢慢变得开朗了起来。他教大爷大妈们怎么网购,教他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慢慢感觉到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很充实。
此外,每天晚饭后,古先生还会和婆婆爷爷们一起在公共活动区看一会电视剧,“房间也有电视,但一起看才热闹,一般都看抗战剧这些,老人们还要讨论剧情。”
“看到没,程序员35岁基本就废了,39岁只能住养老院了。”
此前,微博话题#39岁网络技术员入住养老院#阅读已达2.1亿,网友对于该事业发表了很多看法。
一方面他似乎重新定义了“养老”,刺痛很多大龄青年人的神经,一方面又让网友们非常羡慕,提前过上了大家梦想中的生活。
“实锤了,39岁程序员已经是晚年了”
“感觉自己晚年不远了”
“养老院有入院年龄限制吗?”
“养老院似乎是个好选择,生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单身人士去养老院调养,是很好的选择……规律,清净,专人看护。”
“比四处旅游散心强太多了!特别是好一些的养老院里面很多老人是很有智慧的,跟他们交流,还会开智。”
甚至还有网友表示:“这就是自己的理想生活”
对于现在婚恋观、生活观都有很大变化的年轻人来说,对以后养老生活的想象更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乌托邦。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神奇的现象,人们从年轻就开始向往养老。这种心态的转变是“丧”,但也反映出,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工作的意义。
当然,你羡慕的只是一个错觉,恰如古先生所言:“正常人谁会去养老院?”
很多年轻人羡慕这种提前养老的生活,也不过是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太大,希望能找到一个暂时让自己放慢脚步好好休息的地方。
有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有2亿多单身成年人,其中万人是独居状态,20~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接近万,这些独居年轻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空巢青年”,“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网购,五谷不分。”缺少家庭生活和情感寄托的他们,成了城市里无处安放孤独的一群人。
至此,让人不禁想到一个发端于日本的词汇——无缘社会。指的是,当下日本正在步入无缘社会的现状。许多日本人,一是没朋友“无社缘”,二是和家庭关系疏离甚至崩坏“无血缘”,三则与家乡关系隔离断绝“无地缘”。
尽管,在“、“变成标配、加班成为常态的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以“社畜”自嘲,这自嘲中尽含无奈与辛酸,但我们相信,只要真实且认真地生活,在孤独感的苦涩中总会慢慢生出甜味!
“每一个人,都不该是一座孤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