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
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
由于儿童对疼痛描述不清
加上病灶难发现等
常容易误诊或漏诊
今期由骨病专科主任劳永锵
教大家如何及早发现
三岁宝宝辗转就医最终确诊骨样骨瘤
一名3岁的宝宝一年前被母亲发现走路总有跛行的步态,跟别的小孩不太一样。于是,母亲医院,经过检查都只考虑是髋关节滑膜炎,建议让小孩多休息、敷药膏等。但最近,母亲又发现宝宝双侧大腿粗细不一,于是再次带着宝宝重新检查,发现右股骨近端骨质病变,考虑骨样骨瘤。焦虑的父母在朋友介绍下,找到了我院骨病专科主任劳永锵教授。
劳永锵对患儿病情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检查,并认真分析影像资料,建议进行手术切除活检。经过术前细致分析研究,术中精确定位,病灶被顺利刮除,病理证实是骨样骨瘤。经过术后康复等治疗,患儿顺利出院。
图A可见右股骨近端见骨密度稍增高,未见明显瘤巢影;图B、C可见右股骨小转子局部皮质稍增厚,内见一小瘤巢影。
何为骨样骨瘤?
骨样骨瘤是由骨母细胞及其所产生的骨样组织形成的成骨性肿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约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18%。
骨样骨瘤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5~20岁人群,可能与骨成长和骨代谢在这个年龄段活跃有关。该病发病率在男女之间也有显著差异,比例约为2∶1。其主要发生于四肢长骨骨干,尤其是股骨和胫腓骨,肱骨也较常见,长骨的干骺端、骨盆也是常发部位。但是,近年来胸腰椎骨骨样骨瘤的病人屡见不鲜,也有距骨、头状骨、掌骨、跖骨的骨样骨瘤案例报告。
如何诊断和发现?
本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是间歇性疼痛、逐渐加重,夜间疼痛剧烈,服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后可缓解。
劳永锵教授强调,由于骨样骨瘤发病率较低,许多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难以发现肿瘤病灶部位,由此也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等。特别对于发生于髋部的骨样骨瘤,儿童髋关节出现疼痛,但由于他们对疼痛描述不清,常伴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X线片有时不能很好地发现肿瘤病灶,MRI主要表现为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等改变,因此,常被当做滑膜炎手术治疗,但术后症状常常不能缓解。对于骨样骨瘤,薄层CT检查可以较明确地发现肿瘤病灶,也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典型骨样骨瘤在CT上可见“牛眼征”,即在影像上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透亮的瘤巢,其中心可见一小点状钙化,颇似牛眼状瘤巢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
图A:X片提示左肱骨上端内侧骨质密度欠均匀、局部骨质密度稍减低,相应骨皮质光整,肩关节对应关系好。
图B、C:CT提示左侧肱骨颈内后缘局限性骨皮质缺损,局部骨质密度减低,境界清晰光滑,内见小斑点状骨质致密影,呈“牛眼征”,周围骨质稍硬化。
如何治疗?
骨样骨瘤为可自愈性疾病,少部分症状轻微者,可保守治疗,通过口服水杨酸制剂对症治疗等待其愈合。但是劳永锵教授指出,绝大多数骨样骨瘤患者症状较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对于发生于下肢,特别是髋关节附近的骨样骨瘤,可能会继发关节发育异常、骨盆倾斜、脊柱侧弯、长短腿等问题,因此应及时行手术治疗,以去除瘤巢,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瘤巢刮除术、瘤巢切除术和经皮瘤巢去除术。
劳永锵表示,骨样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目前未见恶变报道,而术后复发率的高低与其瘤巢去除彻底程度相关。
来源:骨病专科
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