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膝:
“跑步者膝”又称“髂胫束摩擦综合征”,髂胫束是指膝后外侧复合结构(PLC)浅层的一部分,起于髂嵴前外侧,其上部包裹阔筋膜张肌,下部形成上宽下窄的腱性结构,向下延续,走行于大腿外侧,其远段跨过股骨外侧髁,末端止于胫骨前方外侧面Gerdy结节。当然,可简单理解为,是大腿外侧伸展的一条组织,从髋骨顶端一直延伸到膝盖外侧。其功能在于膝关节的屈曲以及协同限制胫骨外旋及膝内翻,大大加强了膝关节后外侧的稳定性。
对于跑步者,跑步强度过大是造成髂胫束综合征的最常见原因。当进行较长时间的跑步时,会普遍出现一种大腿向内侧收,即膝关节的内扣姿势,这个姿势会加重髂胫束摩擦膝关节外侧最突出处,导致疼痛产生,痛感时轻时重,休息后可缓解,跑步时疼痛加剧,尤其在下坡跑时尤为严重。膝盖屈曲20-30°或伸直时疼痛最明显。
2.激活增强臀中肌:身体侧卧,屈髋至一百三十五度,屈膝九十度,脚掌内侧紧贴在一起,吸气准备,呼气在躯干和骨盆保持不动的情况下用臀部的力量将两腿打开至最大角度,吸气缓慢下放还原,呼气打开,二十次为一组,左侧重复两组,右侧重复两组
3.牵拉髂腰肌:牵拉左侧髂腰肌,可将身体向左侧倾斜右侧旋转来增加拉伸力度。维持6秒以上哦!左右两侧各做2—3次。
胫前痛
在跑步的过程中,你是否感觉小腿下三分之一左右的位置出现撕扯的疼痛感,很遗憾,你可能得了跑步中常见的胫前疼痛。
“胫前痛”又称“胫骨骨膜炎”,对于跑步者,最常见的诱因是跑步方式的不当,大多数跑步者总是采取前脚掌着地的方式,这种方式与后跟着地相比会加剧地面反冲力,而且前脚掌着地使得小腿后群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且这些肌肉大部分附着于小腿内后方,小腿肌肉收缩可导致对骨膜反复牵拉。因此,会引起胫骨疼痛和慢性炎症。典型症状还有:疼痛在开始运动时最为明显,但坚持运动后减轻;运动后可再次出现疼痛,次日清晨起床疼痛明显;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局部肿胀;绷脚时疼痛加重等等。
当然,还有胫前痛的其他诱因,比如说热身不充分,运动后牵伸不足,跑鞋不合适或者跑步强度突然增加等等。
我们应该如何防治胫前痛呢?
1.若在跑步过程中出现此症状,应停止跑步,立刻冰敷痛处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感。
2.改善跑步姿势,足触底顺序为:足跟-足中-前脚掌。
3.加强小腿前群肌肉肌力(主要为胫骨前肌):仰卧于垫子上,双脚打开与髋同宽,屈膝九十度,膝盖之间有一拳半的距离,勾脚尖(激活胫骨前肌哦),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吸气准备,呼气臀大肌发力将身体顶起拉成一条直线,吸气缓慢下放至即将接触垫面,呼气顶起,顶起二十次为一组,重复三组
4.增加髋膝关节的屈曲幅度:牵拉股四头肌和髂腰肌。
股四头肌:一腿站位,另一只手辅助另一腿屈膝并向后伸髋,感觉到大腿前侧有明显拉伸保持6秒。左右两侧各做2—3次。
5.在鞋内加鞋垫或者更换更为舒适的跑鞋以提供足部落地时的缓冲作用。
6.如有条件,可以采用贴扎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又称跖腱膜,起于跟骨,止于各足趾的近节趾骨,足底筋膜有助于维持足弓,它可将跟腱所承受的力量传到前足,负重可达体重的92%。
具体功用:支撑内侧纵弓、支撑体重。静止站立时,内侧纵弓高度主要由非肌肉组织支撑,如:韧带、关节、最重要的是强韧的足底筋膜(红色弹簧)。足弓塌陷后,足底内在或外在肌肉主动收缩支撑足弓,过度代偿出现肌肉疲劳、骨刺、炎症(足底筋膜炎),所以足底筋膜炎常常与扁平足联合出现。
内侧纵弓:跟骨、距骨、足舟骨、3块楔骨1-3跖骨,曲度高、活动性大、富于弹性,吸收震荡,起步推进时起稳定作用。
一般的足底筋膜炎,可通过休息制动缓解。但是,勇敢的酷跑者哪有停歇,所以,我们如何防治呢?
合适的鞋子合适的鞋子合适的鞋子,重要的事情多说几遍!!
2.你还需要一个和泡沫轴媲美的神器——网球
3.内在肌力练习:足底肌,把毛巾卷起来哦~
4.外在肌力练习:
小腿三头肌:提踵,二十个一组,每次三组~
内外翻
5.放松肌肉
小腿三头肌:
胫骨前肌:
6.如有条件,可以在运动之前贴扎或者使用肌内效
6.如有条件,可以在运动之前贴扎或者使用肌内效,嘻嘻,我们上专业课时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