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医院骨与软组织科,一段3D打印的股骨金属假体,替换了患者长骨肉瘤的病骨,精准连接肿瘤未侵袭的髋关节、膝关节,同时采用可延长结构,在保留骨骺及生长板的基础上,让患者不仅成功保肢,能够正常负重行走,还尽可能避免长大后双侧肢体出现“长短腿”。
一年前,10岁女孩儿倩倩(化名)被诊断为右侧股骨骨肉瘤,由于肿瘤侵犯范围大,医生建议从大腿根处截肢。其家人无法接受截肢的治疗方案,于今年7医院骨与软组织科治疗。
该科副主任张鹏接诊患者后给予病情评估和悉心治疗,确定了术前新辅助化疗+手术的综合性治疗方案,尽量为倩倩争取手术保肢的机会。
由于肿瘤侵犯股骨干范围较长,保肢手术遇到三个难题:首先是瘤段骨截除后,大段骨缺损如何重建?其次是长节段瘤段骨截除后,双侧近关节端留存的正常骨质较少,如何做好假体与双侧关节的牢固连接,这关系到患者术后能否下地行走?第三是由于倩倩还处于生长发育期,长节段骨缺损使用金属假体替代,正常一侧腿在生长,假体侧腿不生长,左右腿不一样长怎么办?
经过反复测量和沟通,结合患者检查数据,张鹏团队重建了3D骨骼模型设计假体,设计出由三部分组成的假体:上下两端均3D打印假体,中段可延长结构,两端假体均贴钢板加强固定。
这个方案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影像处理技术,可个性化打印与缺损骨头高度匹配的骨段,从而精准完成骨缺损植入、重建患肢功能,金属材质支撑力强,在骨肿瘤患儿实施保肢手术的成功率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精准确定截骨线位置及尺寸,假体中段采用可延长结构,两端最大限度保留双侧关节及骺线,随着倩倩的生长,患侧肢体可通过小手术,调节大腿长度,从而有效避免发育后“长短腿”的情况。两端与关节连接处的骨接触面,设计制作出“超多孔界面”结构,这种仿人体自然骨小梁结构,可以使骨细胞或组织长入金属空隙内,从而更好与自体骨融合,达到永久固定的目的。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倩倩的手术顺利进行,仅仅经过3周康复已能下地行走。
该院骨与软组织科主任姚伟涛提醒,骨肉瘤是青少年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多见于10岁~25岁,好发在下肢,特别是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持续“破坏蚕食”骨质,患者会出现疼痛、活动受限、易骨折等疼痛,尤其是夜间痛、安静休息时的疼痛,是骨肉瘤最典型的表现症状,容易与生长期疼痛、滑膜炎或肌肉拉伤混淆。除此之外,随着骨肉瘤持续“破坏蚕食”骨质,孩子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关节活动能力受限(蹲不下、手臂抬不起等),轻微外力易致骨折等。
如何尽早揪出骨肉瘤呢?“检查骨肉瘤首先要拍X片,其次是CT、磁共振,最终要依靠活组织检查来确诊。”姚伟涛提醒,一定不要忽视磁共振(MRI)检查,该检查能清晰判断肿瘤的实际大小、侵犯范围,减少误诊漏诊。
统筹:刘旸
责编:张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