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筋膜炎是一种罕见的硬皮病样疾病,以对称性的四肢肿痛、皮肤硬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沉加快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嗜酸性筋膜炎在各年龄段均为可发病,平均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0~50岁之间,男女发病率基本一致。
嗜酸性筋膜炎
诱因有哪些?
?肌肉损伤;
?药物诱发如他汀类药物;
?感染;
?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他因素如放疗或烧伤。
嗜酸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
嗜酸性筋膜炎多在过度运动后诱发,多数为慢性起病,少数为急性起病。
嗜酸性筋膜炎临床表现多为对称性,但也可只出现在一侧。
1
皮肤表现
90%以上的嗜酸性筋膜炎患者均有皮肤表现,主要为皮肤硬结、凹陷性水肿、橘皮征。
嗜酸性筋膜炎患者早期多表现为四肢远端的僵硬感和凹陷性水肿,逐渐进展为橘皮征和皮肤的硬结。
部分患者因筋膜纤维化加重,抬高患肢时出现明显的静脉凹陷,称之为沟槽征。
沟槽征和橘皮征为嗜酸性筋膜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30%以上的患者出现硬斑病样的皮损,是由于炎症和纤维化累及浅表皮肤组织,是发展为难治性嗜酸性筋膜炎的危险因素,很少出现雷诺现象。
2
皮肤外表现
皮肤外的表现主要为乏力、体重减轻、肌痛、关节挛缩、关节炎、滑膜炎和腕管综合征。
86%以上的患者出现肌痛,血清醛缩酶可升高,而血清肌酸激酶通过正常。40%以上的患者累及关节,包括关节挛缩和关节炎。关节挛缩主要影响肘关节、踝关节和膝关节。
关节炎患者中,40%以上表现为对称性关节炎,其余为单寡关节炎,病变多累及指关节、膝关节和腕关节。
23%左右的患者有晨僵症状,23%左右的患者出现腕管综合征,3%~11.5%患者出现滑膜炎。
嗜酸性筋膜炎该如何治疗?
1
西医角度
10%~20%的患者可自愈,大部分患者仍需要药物控制,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通常作为一线治疗。
在复发病例或对糖皮质激素不完全反应的病例中,可推荐甲氨蝶呤与全身性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
此外,一些报道发现氨苯砜、西咪替丁、英夫利西单抗、羟氯喹等对嗜酸性筋膜炎有治疗作用,建议作为难治性病例的辅助治疗。
除了药物之外,还可采用康复治疗,嗜酸性筋膜炎患者易发生肢体挛缩,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肢体挛缩的症状。
2
中医角度
嗜酸性筋膜炎属于中医筋痹范畴,病机为风寒湿邪外袭经络,脉络痹阻,蕴结化热,气血运行不畅,肌肤筋脉失养而致。发展期以瘀血阻滞为主,治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清热凉血。萎缩期以气血虚弱为主,治以补益气血、软坚通络。
本病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需辨证、分期施用,才能得到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何贤松,俞欣,周迪,高祥福.嗜酸性筋膜炎[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刘田田,毕方方,杨晓苏,左晓霞,李国良,肖波.嗜酸性筋膜炎一例[J].中华医学杂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