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史实追踪免费订閱你知道吗,爱因斯坦是在我们中国上海,收到了“获得诺贝尔奖”的通知。但,爱因斯坦和中国的缘分,也就仅此而已。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在上海的一家旅馆里,收到了来自瑞典领事馆的正式通知:他获得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夫妇在上海梓园但爱因斯坦只是路过,他不是来中国访问的,他是要去日本访问,只是途径上海停留了3天而已。从此,爱因斯坦再没来过中国做正式访问。但要知道,当年中国比日本更早的邀请爱因斯坦来访问,可最终爱因斯坦却选择了日本。爱因斯坦与中国的这次擦肩而过,对中国来说,是永远的遗憾,这背后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故事。为什么爱因斯坦选择日本,却不选择中国?有人说,是爱因斯坦嫌报酬过低,有人说,是爱因斯坦对当时的中国人有偏见,还有人说是日本从中作梗。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爱因斯坦全集》编译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研究员方在庆老师,给我们还原了当年的真相,或许你就有答案了。当年,爱因斯坦已经闻名全球,我们著名的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有一个科技强国梦,所以他很想邀请这位世界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来中国访问,去北大演讲,提高我国的科学水平。于是他专门利用在欧洲的机会,去拜访了爱因斯坦。起初,爱因斯坦被蔡元培感动了,很爽快的答应了,但具体时间没定。那时,爱因斯坦刚刚从美国回来,他说:“我刚回来,我不想马上走,能不能等到明年春天?”能来就好!蔡元培欣喜若狂,然后委托当时中国驻柏林的公司,去跟爱因斯坦接洽来访的具体事宜。这期间,虽然有些小摩擦,但还好双方都做了一些让步,才基本确定下来。起初,爱因斯坦对中方给出的报酬不是特别满意。最主要是因为他在别的国家演讲费用都比较高,他觉得被歧视了。而中方当时则希望:第一,邀请爱因斯坦也像之前邀请罗素一样,到中国来访问一年时间。这个对于大忙人爱因斯坦来说,有点过了,况且当时的中国也没有条件能满足他的工作需求。所以经过谈判,爱因斯坦说最多能来中国访问一个月;第二,就是敏感的费用问题,中方最早给出的条件是,大洋。一个月大洋,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已经是非常高非常高的收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国内最顶尖的教授,一个月工资,也就大洋左右,最多的不会超过大洋。而普通的上班族,那工资就低了去了,比如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职员,一个月就6、7块钱。可想而知,块大洋一个月,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可换算成美元,大洋就没多少了,差不多就多美元而已。这对于当年已经被誉为历史物理界第一人的爱因斯坦来说,是真少。可当年的中国,没几个人知道爱因斯坦的牛逼之处,更不知道爱因斯坦来中国之后,会给中国带来多大的进步。于是,负责谈判的那些人,觉得爱因斯坦是狮子大开口,不值得给更多的工资。最后,经过蔡元培校长的不断撮合,又请了梁启超出资,才同意把费用增加到一个月美元。虽然不多,但好在爱因斯坦答应了。可后来又谈崩了!原来爱因斯坦后来又说,只愿意来中国两个星期。这下可惹恼了负责谈判的那些人,觉得爱因斯坦在耍大牌,在摆谱,于是就想先凉一凉他。而在这期间,日本插足了进来。当年,日本因为也受到罗素思想的影响,对西方充满了崇敬。于是专门派记者到欧洲跟爱因斯坦接洽,邀请他到日本访问。日本怕被爱因斯坦拒绝,于是又让一些有点小名声的日本科学家,写信给爱因斯坦。日本人还是有点小心机的,他们请的都是,在德国学习过并且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来给爱因斯坦写信。不知道是为了压制中国,还是有钱任性,在酬劳方面,日本方面开出的条件是美元,整整是中方的两倍。而且,日方还同时邀请了爱因斯坦的夫人一起来日访问。这看得出来,日本人一直就很擅长利用女人搞定男人。就这样,爱因斯坦被日本给说服了。反正都是顺路,去一个国家也是去,不如两个一起去。但爱因斯坦居然说,要先到日本,然后抽空来中国2周。这就有点过分了,明明是我们中国先邀约的,怎么反而变成“抽空”?于是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忍不下去了。比如说朱家骅,他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后来是「中研院」的总干事。他当时就给爱因斯坦写信说:你能不能先访问中国再到日本,凡属对东方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东方文化的根是在中国,而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我们的知识分子和当时世界接轨的心态,还保留着清朝那种闭关锁国的心态。觉得我们“堂堂华夏乃世界中心”,小日本以前只是我们一个小弟,而你爱因斯坦居然选择先去日本?而爱因斯坦给他回了一封信,说:“实际上在我看来,先访问日本还是先访问中国,没大的区别,我之所以把中国排在之后,是因为冬天的日本会比较冷,当时北京可能还会暖和一些。”显然,他并没有承认当时的东方文化中心在中国。而这,也是当时几乎所有西方人的一致看法,或许仅仅除了拿破仑。因为当年,日本确实比中国强大的多,无论是*事上,还是经济、科技等领域。所以在爱因斯坦看来,这是一种比较可笑的一种想法,可是当时的很多中国知识分子,还是那种想法。于是,这件事就基本这样定下来了,先到日本,然后抽空到中国。
爱因斯坦和夫人在去日本的邮轮上
这中间还有一个细节,日本方面,是以合同的方式跟爱因斯坦定下来的。而中方却没有,都是靠口头协商。这里面反映了什么呢?第一,当时的中国人不够严谨科学。中国人跟爱因斯坦打交道的时候,还是按传统的中国方式,觉得大家都是君子,说一不二,说定了事情,就不会变了,完全没有必要按照现代的方式打交道。而这,也给后面爱因斯坦“食言”埋下了隐患。第二,日本人更注重细节,也更重视科学家。日本为了保证爱因斯坦能顺利访问日本,从他登上轮船开始,就派人全程陪着。到了上海之后,又有专人专车接送。而且派去的人都是懂德语的,还有一个科学家。叫石原纯,他曾用德语发表了相对论方面的论文有十来篇。于是,爱因斯坦在到达中国后,做了短暂停留,顺便接了个“获得诺贝尔奖”的通知,然后就直接去了日本。到了12月30日,爱因斯坦才从日本返回上海,但是在上海仅仅逗留两天,就直接乘船去了新加坡,没有履行君子约定前往北京。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苦苦等了许久,一直等不到爱因斯坦的消息,就亲自写了一封诚挚的信去催问,他还担心老爱同学是不是担心费用的问题,于是重申了以前谈妥的条件。爱因斯坦回信:说上海有一个叫斐司德博士的人,说是受了蔡元培的全权委托,向爱因斯坦又提出了违背以前约定的要求,因此他不准备来了。如今接到蔡元培的亲笔信,才知道是误会,但他已经不能追改旅程计划,希望原谅。多年后人们重提这件令人遗憾的旧事,觉得这个莫名其妙的“斐司德博士”,疑似是日本有人作梗;也有人分析说问题的根本在于爱因斯坦在日本看到中国的状况,产生了退意:当时中国*阀混战,财*困难,担心北大付不起那美元······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但无论事实如何,基于以上史料,我们不难看出,爱因斯坦选择去日本访问而没有来中国,原因有二:第一、当年的中国,对待科学家不够尊重,酬劳太低。第二、当年的中国,对科学不够重视,科学教育跟不上,只有极少部分人对于科学感兴趣,偌大的中国,4万万人口,连一个懂科学的翻译都找不到,才让日本人有机可乘。而当年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感受到科学的魅力,非常重视科学教育,然后他们借力西方的科技,迅速崛起,不到短短几十年,就成为了*事强国,对中国乃至亚洲,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后面的事,大家也就都知道了。而爱因斯坦的这次访问,很多人觉得无所谓,不来就不来,我堂堂华夏还差你这一次访问不成。但是有人说,爱因斯坦的这次访问,对日本科技界的影响深远,就拿诺贝尔奖来说,截止年,日本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达到了27,远远超过了中国。很多日本学者就承认,这和爱因斯坦当年的访问是分不开的。而当年的中国学子,错失了一次跟历史科学第一人交流的机会。有人说,如果当时爱因斯坦在中国北大播下了智慧的种子,那么今天中国的科学水平,是不是还要往前迈进一大步呢?至少,诺贝尔奖不止可伶巴巴的才3个······
版权声明
除特别注明均来源网络。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