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滑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妈妈,儿子是你永远的依靠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桂英大娘刚60出头的人,10个手指关节因为风湿,变形得像老生姜,膝盖也得了滑膜炎,走路一瘸一拐的,本来种的四五亩地,因为身体原因,都荒芜了。

望着桂英大娘孤零零的背影,人称“快嘴”的六婶撇撇嘴道:“唉~照她这样的,只好自己忍着吧,还指望她两个儿子回来伺候她?想都别想!”

胖婶回怼道:“怎么不能伺候她呀?苦了一辈子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难道到老就落这下场?那她两个儿子就太不凭良心!”

“嗨!现在不凭良心的人多了去了!没啥好奇怪的,不相信你们就等着瞧!有她罪受的!”

六婶理直气壮地回答道。

众人一阵沉默,也难怪,像桂英大娘这样的,对孙子小的时候不管不顾的,儿媳怎么可能不埋怨她?估计孙子甚至走在大街上都不见的认识她这个奶奶。

桂英大娘是婆家从小抱养的童养媳,她都不知道她亲生爹妈在哪。丈夫何光明从小就患有哮喘,身子一直都是病怏怏的。

两人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何平,老二叫何安。桂英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埋头苦累,但因为家里有个“药罐子”,生活一直没有起色。

在大儿子何平刚上初中那年夏天,天气闷热,正赶上“双抢”,桂英看丈夫又气喘吁吁,就嘱咐他在家歇着,自己带着两个儿子去地里插秧。

等母子三人紧赶慢赶,把那块晚稻秧插完后,这才往家走。

知道气压低哮喘病人不好受,所以桂英也不放心丈夫,想早点回来喂猪,做晚饭。

谁知道老远就看到门口围了一大群人,桂英有种不祥的预感。

果然,邻居小翠一眼看到桂英,惊慌失措地喊道:“大婶,你可回来了!光明叔都喘不上气来了!”

桂英一听,跌跌撞撞地往家跑,等到近前,只见丈夫“呼哧呼哧”翻着白眼,只有进气没有出气的了!

桂英母子三人哭成一团。当时农村没有电话,连救护车都没办法叫,zui高级的交通工具就是四轮拖拉机,可这样的哮喘病人,怎么可能经得住颠簸。

大家束手无策。等热心的邻居把赤脚医生喊来时,丈夫何光明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桂英哭得死去活来,她骂自己不该贪干活,把丈夫一个人留在家里,如果早点发现,哪怕用板车拉着,也比这样发病时身边没人强啊!

可天底下哪有“如果”呢?桂英追悔莫及!

丈夫去世的那一年,桂英38岁。从此以后,就自己一个人带着两个儿子艰苦度日。

中途也有热心人劝桂英往前走一步,可两个儿子,没有几板斧,哪个男人有胆量接收?

也有让桂英招个男人上门,最起码能帮帮她,把两个儿子养大啊,可没有合适的,不是桂英看不上的,就是人家嫌她家负担太重不乐意的。

好在两个儿子懂事的早,看到自己母亲每天起早贪黑的劳作,两个儿子书包一放,就往地里跑,洗衣做饭样样在行。

特别让桂英欣慰的就是两个儿子学习成绩也好,每次凝视着墙上贴满的奖状,桂英暗暗下决心:就是卖xue、卖shen,也要让他们俩完成学业。

桂英除了种几亩地,她每年还养四五头猪,怕喂粮食本钱大,她就靠“铲头子”喂猪,这样能降低成本。

冬天农闲的时候,别的女人捂被窝、打麻将,她却每天步行7、8里地,去集镇表妹家开的炒货点帮忙,挣点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还时不时跟着建筑队拎泥桶,做小工。

老天会眷顾勤劳善良的人,大儿子参加中考时,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被县一中录取。

捧着班主任送来的通知书,懂事的何平可怜巴巴地望着母亲,又想哭,又想笑,他担心母亲不让他去县城,因为那样开支会很大。

桂英虽然没文化,但她有远大志向,她清楚地知道,穷人家的孩子只有通过走读书这条路,才能改变命运。

于是,她笑着安慰儿子说:“不用担心,只要你想读书,妈砸锅卖铁都供你!”

望着母亲希冀的目光,何平郑重地点点头,他下决心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

而桂英压力更大了,她一边种地,一边供养一个高中生,一个初中生。用瘦弱的肩膀,给两个儿子撑起一片天。

三年高中,何平丝毫不敢懈怠,别的孩子泡网吧,他的时间都在教室书店度过,寒暑假回来,也是忙着帮母亲干活。

高考揭榜后,他以分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

当通知书送来的时候,桂英望着儿子,母子三人激动得眼泪都下来了。想不到这个穷家庭,孩子也能通过学习,出人头地。

考上大学的何平,一边读书,一边勤工俭学,为了减轻母亲负担,他还做起了家教,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将要读高中的弟弟。

四年大学,何平几乎很少找母亲要过钱,有时候是母亲硬塞给他,不一会儿他又偷偷塞给弟弟。

何平大学毕业后,为了早点独立,他放弃考研究生,选择在省城一家企业就业。那时候弟弟何安即将读高三。

望着懂事的大儿子,桂英笑着说:“儿啊,别人家孩子靠爹妈,你一个都指望不上,往后结婚安家更要靠你自己,我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呢。”

何平安慰母亲说没关系,车到山前必有路。

其实常年的超负荷劳动,桂英早就体力透支了,身体各关节一到阴雨天,就隐隐作痛,但她始终一声不吭,她怕说出来让两个儿子担心。

后来责任田被种粮大户承包,桂英就靠做小工维持日常生计,供养小儿子读高中,好在大儿子现在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但因为刚出来工作,工资待遇不高,尤其是后来跟一个叫小青的姑娘谈恋爱,桂英就更不忍心要大儿子钱了。

桂英得知儿子有女朋友了,她又是欢喜又是愁。

高兴的是儿子还有本事找个城里姑娘,愁的是儿子在城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自己自顾不暇,哪有经济贴补到他?

于是,桂英有天愧疚的对大儿子说:“你也老大不小了,从现在起,家里不要你钱了,自己存着将来结婚用。我现在还能挣钱,你小弟自己再节省点,等他考上大学后,我们都轻松点了。”

“还有,你跟小青姑娘讲明我们家的实际情况,包括往后有孩子了,我也没办法照看,一是我没有文化,其次是还有一个儿子没完成呢,妈妈对不住你,一切都要靠你自力更生。”

小儿子高中也是在县城读的,后来有惊无险也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好不容易给小儿子凑够学费后,第二年大儿子何平结婚。

桂英将几年前留的几十斤棉花,给大儿子弹了四床棉被,又从多年关系不错的宋婶手里借了块钱,算是给儿子的全部家当。

虽然大儿子结婚了,小儿子又考上大学,但桂英一刻不敢停息,她还要努力挣钱培养小儿子。

大儿子何平婚后第二年生了一个男孩,桂英拎了6只老母鸡和一筐鸡蛋,去看了一趟后,只住了一晚上就回来了。

邻居问她为啥不等儿媳满月再回来?桂英不好意思地解释道:“他们住的两间宿舍小,亲家母已经在那伺候了,我在城里生活不习惯,一出门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洗衣机都不会用,实在是不中用啊,所以我就让亲家母多担待,替我多受累。”

就这样,桂英几乎很少去大儿子那,包括后来孙子上幼儿园接送,都是亲家在那帮忙照顾。

小儿子大学毕业后,他的志向更远大,南下深圳发展,这样离家更远了。

自从小儿子毕业后,桂英终于松了一口气,但身上的各种小毛病开始找上门,时不时半夜都能疼醒。

但桂英是个要强的人,她自知对不起大儿子一家,既然帮不上忙,至少不能给他们添麻烦啊,所以,即使儿子回来,她从来都是一声不吭。

小儿子离家远,这几年大环境不好,已经有两个春节没回来了,最让她头疼的是,到如今连个女朋友还没有,她暗暗着急。

好在大儿子这几年发展得不错,事业稳定了,在单位还是市场部经理,又新买的平米的房,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孙子一转眼都读小学了。

可每次桂英给大儿子送点土产,在那住不了几天就急着想回来,因为跟儿媳接触的少,孙子也不是自己带大的,有生疏感。

江淮之间的冬天阴冷,这对桂英来说也是一种煎熬,似乎每个关节都有钢针在钻。

有天小儿子从深圳打电话回来,觉得母亲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赶忙问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桂英打着哈哈搪塞过去,但小儿子不放心,就给哥哥联系,让他抽空回去看看母亲。

那次是大儿子何平一个人回来的,正好桂英在村里的医疗室输液,何平一看眼眶红了,但当时啥也没说,只在家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匆匆走了!

何平前脚刚走,六婶她们几个就围拢上来,对桂英大娘说道:“唉,自古上为下是真心,下为上就要凭良心了!我看大学生有时候还不如一个在村里种地的呢,最起码能在跟前陪伴啊!”

“这倒好,回来看一眼就拍拍屁股走了!养这样的儿子有什么用?!估计何平在家做不了媳妇的主。”

面对大嘴婆们纷纷议论,桂英大娘苦笑道:“我一点都不怨他们,在外生活也不容易,我没能力帮他们,肯定不能成为他们的累赘!”

就在村里人背后还在议论“读书无用”论时,突然村口大路上驶过来一辆小汽车,众人仰着脖子朝车子一齐看着,猜想是谁家的亲戚。

谁知道小汽车“嘎吱”一声,停在了桂英大娘的门口,紧接着,何平从车上下来,身后跟着一个年轻女子,不用问,肯定是何平的妻子,桂英大娘的儿媳妇。

桂英大娘颤颤巍巍地迎上来,嘴里不住地说道:“哎哟,你不是刚刚才回来没几天嘛,怎么又回来啦?两头跑不耽误时间嘛!”

还没等儿子何平说话,儿媳小青抢前一步拉住桂英大娘的手,轻声说道:“妈,我们俩这次回来是接您过去跟我们一块住的。”

小青话一出口,不但桂英大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在旁边站着的几个大妈大婶都不敢相信,难道这是真的?哪有这样的贤惠儿媳妇,什么都是靠自己奋斗的,如今还会把这个“不中用”的婆婆接到自己身边?

望着迷惑不解的众人,何平把母亲干枯的手放在自己手心,轻轻的摩挲着,说道:“妈,我回去跟小青商量好了,你现在这样的状态不适合一个人在家生活了,我必须带你走!”

“这么多年我们只顾自己的小家庭和所谓的事业,把最亲的人给忽略了!”

何平刚说完这句话,喉咙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了。

儿媳小青接着说:“那天回到家,何平把这些年您过的日子,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越说越伤心,一个大男人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妈妈,原谅我们这么多年对您缺乏照顾!这一次说啥都得跟我们走!”

“医院都联系好了,这次给您做个全面检查,以后就在市里调养,我和何平照顾您!该我们报答的时候了!”

桂英大娘一听,眼泪像决堤的河流,一个劲地往下流,嘴里不住地说道:“好孩子,好孩子,有你们这句话,我就是死都值得!”

“妈,什么死不死的,您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现在我们房子也大了,还准备在学区再买一套,往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咱们家现在是真正的苦尽甘来了!”

众人闻听,不住的朝何平竖起大拇指,六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大家说:“唉,还是读书有用啊,通情达理,孝心满满,有知识就是好!”

自从桂英大娘到城里后,家里的老房子交给邻居照看,只有每年的清明和春节在儿子一家的陪同下回来两趟看看。

现在的桂英大娘面色也变得红润了,跟人说话声音洪亮,看出来病痛也减轻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她逢人就说:“我现在真的像在‘龙宫’里过日子!没想到我这个从小就是苦命的人,现在能过上这样的生活!睡着都能笑醒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